“要在产教融合上下功夫,多措并举,将工匠学院打造成为产业工人由‘工’转‘匠’的实践地。”12月3日,省总工会在省农林水利系统产业工匠学院(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召开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工匠学院调研座谈会,就做好工匠学院建设工作碰撞思想、交流经验。
工匠学院是由工会设立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
近年来,省总工会不断加强产业工人教育培养,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着力打造技能人才“蓄水池”,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以教促产,强化职教“造血功能”
匠心聚,百业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的“工匠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源源不断的“造血功能”。
12月17日,陕西省工会重点工作第6期创新案例发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四链赋能‘产改’”入选。近年来,该学院工会以“产改”试点单位建设为抓手,转职赋能和职教改革同频共振,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职业培训、文化传承”四链赋能“产改”的新路径。
“依托陕西工匠学院和学校产业学院对接,学院工会牵头组建了‘秦工坊’,激发职工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引擎作用,探索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永亮介绍。学院围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打造了“育训共同体”。在职工培训方面,立足装备制造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国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学院累计开展职工培训项目79个,培训职工近6000人。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
日前,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总工会确定的首批100家重点支持工匠学院建设点。学校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持续加强与企业合作,以技术发展新趋势优化专业布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社会培训积极为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高端制造业和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年均培养规模达5000人次以上。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依托职业院校等平台,努力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有机更新,不断为“工匠队伍”和产业迭代升级输入新鲜“血液”。
以产助教,产业资源融入教育
教育适配产业发展,产业助推教育提升。将优势产业资源全面融入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将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年的大国工匠陕鼓焊工班学习,使我能够深入研究悟透焊接技术理论知识,以及焊接材料的性能和特点,真正解决企业在焊接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陕鼓集团质量检验部高级技师、焊工班学员吴红卫表示。
依托企业车间与培训基地,陕鼓集团工匠学院培训实操场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具有先进的办公管理手段以及与所鉴定工种及其等级相适应的考核场地、先进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可开展车工、钳工、铣工、焊工、锻造等10个工种的实操培训工作,匹配专业实操演练工具,为学员学习培养创造便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陕鼓集团在2021年举办了“大国工匠陕鼓焊工大师班”,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技能焊接人才。众多大国工匠走进陕鼓,为陕鼓焊接领域优秀产业工人开启为期3年的技能培训。
“一张蓝图”绘就产教融合新路径。今年8月,中铁一局工匠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组建以“学院+企业”内训师为主的雄厚师资团队,建立由各专业领域专家、劳模工匠、高级技师等组成的规模约1000人的师资库。其中,特聘窦铁成、白芝勇、梁西军、郝铎、魏珍珍等9人为产业工人导师,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中铁一局将各子分公司专业化实训基地统一纳入工匠学院共享体系,将窦铁成、白芝勇大师工作室,梁西军、郝铎、魏珍珍等劳模创新工作室纳入工匠学院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培育、成长成才、创新实践、带徒传艺、聚力发展5大平台,推进完善产业工人技能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双向赋能,工会搭桥校企牵手
今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来陕调研工会工作,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座谈会时表示,要发挥好工会组织与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教职工与企业的联系,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近年来,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持续发挥产业特色,有效整合优势资源,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校企牵手。“在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成果落地转化上,我们利用本系统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组织系统110余家企业、高校、医院工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要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发挥工匠学院作用,提高职工技能培养的精准性,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共建工匠学院,围绕成立“红色匠心”校企党建共同体平台、构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创、难题共解、发展共赢”新格局等工作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引导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开展专业布局调整和课程设置改革,同时开展“订单式”“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月13日,省总工会印发《陕西省工匠学院建设管理办法》,计划在2024年至2026年重点支持50家工匠学院建设,逐步构建省、市(产业)、企业三级工匠学院体系。
路线图已定,风劲好扬帆。下一步,省总工会将持续加强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助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为全省广大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